专业介绍
从航空航天、工农业生产,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其环境保障均离不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可以说,建环专业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建环专业的任务就是要为人类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用于生活、工作和生产要求的人工环境,同时实现高效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地球环境的目的。随着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国防等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工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离开了“建环”专业的保驾护航,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将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一些特殊领域,人工环境的营造更是必不可少。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全国排名第五(全国185所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
专业发展历史
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处于国内本学科领域前列。
1952年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成立“建筑设备”教研室;1953年全国率先成立四年制本科“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1956年经全国院系调整,“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随并校迁入我校;1959年马克西莫夫教授指导的全国首届供热通风专业研究生于我校毕业;1979年招收首批“供热通风工程”硕士生;1984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当时国内相同学科四个拥有博士点的学科之一;1998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在所属一级学科“土木工程”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通过专业评估复评。同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4年再次通过专业评估复评;2017年获得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国家一流专业培育);2018年学校优化学科组合,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互补融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适应新时代发展,突出建筑设备的智慧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智慧社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2019年专业经历第四次评估复选,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师资力量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9%。拥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等。
学院部分教师曾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杰出人才”、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相关学科在国内居先进地位。
专业培养目标
以社会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工作踏实的社会栋梁之才;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培养能从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系统运行管理、技术咨询服务、建设项目管理、空调供暖制冷设备的生产和研发、营销、教育、科学研究、投资开发、政策法规制定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培养特色
1.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是核心
由于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设计、施工、管理部门,所以历来重视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金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7个课程设计(机械基础、采暖工程、供热工程、通风工程、空调工程、锅炉房工艺、制冷设计等)和毕业设计(论文)。
与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陕西秦华热力有限公司、西安市长安区新区热力公司等建立了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实践基地,保证了学生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总工论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障和措施
根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对培养计划逐年进行了优化。在课程设置体系中,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三个教学阶段(公共基础课教育阶段、专业基础理论课教育阶段和专业课教育阶段)、四个课程平台体系(外语、计算机平台课程、专业基础理论平台课程、专业知识平台课程和学科交叉平台课程)和五个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施工管理能力训练模块、工程设计能力训练模块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学计划优化,提高了知识的互联性、贯通性、整体性及对新领域和交叉学科的辐射性。
3.教育教学计划和指导思想、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讲课水平、教学实验设备和环境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鼓励教师在国内外攻读学位,积极参加科研和设计工作,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讲课比赛、教学现场观摩和企业助益培训活动。在教学管理上实施日常性教学督导组制度。由学院督导组的老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提高讲课水平。
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设置
《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三门专业基础课;《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和《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三门专业平台课;《供热工程》《通风与空气污染控制》《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燃气供应》《建筑设备安装技术与施工管理》、《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等9门专业必修课。
此外,开设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概论》《空气洁净技术》《热泵技术》《自然能在改善室内热环境中的应用》《冰蓄冷技术》《冷藏技术》《制冷压缩机》《BIM技术在暖通工程中的应用》《暖通系统能耗分析及计算》《暖通工程设计实例》《压缩天然气(CNG)与液化天然气(LNG)的应用》《铁道车辆制冷与空调》《太阳能利用技术》《地下空间环境保障原理与技术》《工业建筑环境与节能》《相变储能原理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等选修课程。
专业学科团队及获得成果
本学科在长期的科研及学术活动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又通过访问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密切关注国内、国际学术动态,形成了一些新的以及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通过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地下工程及密闭环境控制、安全保障与节能技术
该研究方向以李安桂教授为带头人,由3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及70多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队,重点开展了“先进通风空调气流组织、地下工程环境控制与安全保障”方向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开展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50余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期刊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编制国家及行业规范6部,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获2012、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12项,获2019世界可持续能源技术协会WSSET创新奖。所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在水电、地铁、洞库、防护工程等50余项重大工程的环境保障系统中得到推广应用。李安桂教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及“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该研究方向以刘艳峰教授为带头人,形成了由4名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及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学科交叉、人员稳定的学术团队,重点开展了“青藏高原建筑环境与节能、可再生能源供暖空调技术、建筑光热光伏综合利用、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规划”等方向研究。近年来主持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一等资助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
在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太阳能采暖设计原理与技术》、《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等建筑节能、太阳能利用、室内热环境调节相关著作6部,主持或参与编制《近零能耗能耗建筑技术》、《西藏自治区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国家和地方标准12部,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次。研究成果应用于太阳能供暖、空调、建筑节能等重大示范工程,入选“科创中国”新能源技术应用案例。以刘艳峰教授为带头人的“西北村镇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创新团队”技术团队荣获2014年度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23获批太阳能建筑与环境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刘艳峰教授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陕西省中青年领军、陕西省杰出青年、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3、工业建筑环境与节能
该研究方向以王怡教授为带头人,紧密围绕工业建筑环境控制,以提高工业建筑环境质量、节约工业建筑能耗为目标,开展了持续性的研究。团队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现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子课题5项,其他省部级项目5项。逐步构建了由2名教授,5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3名讲师,多名博士及研究生共同组成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人员稳定的科研团队,该团队于2017年获批“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另外,还有2名国际知名学者受聘团队兼职教授。依托于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和支持。
近五年在工业建筑环境与节能领域,团队成员近五年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100篇,完成我国首部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国家标准的编制(副主编),编制完成了相关领域国家与行业标准2部(主要编制人),完成专著1部,授权专利30余项。在冶金、化工等行业推进完成了30余项大型工程项目的成果示范与推广应用。王怡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
专业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科研院所:从事建筑空间的环境创建及能源高效利用的教学及科研。
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单位、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的设备设计等。
产品研发: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单位产品研究、开发等。
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包括建筑消防工程公司)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及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暖通空调工程预决算和安装工程招投标。
工程监理:质量检查部门(质量监督局、检测站)的设备安装质检工作,安装工程监理公司监理工作。
能源系统运行管理:针对高级商厦、医院、机场、地铁、等大型民用建筑,以及医药厂、卷烟厂、纺织厂、电子厂等工业建筑等,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销售与管理: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的产品(中央空调和小型中央空调设备)销售及管理。
建筑能源环境评估与咨询:从事建筑能源环境模拟、评估和咨询的相关工作,这是一新兴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毕业生主要在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城市公用事业单位、高校、工业企业、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能源评估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教学、科学研究、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节能评价和建筑能源系统政策法规制定与管理等工作。
展望前程
学校及学院创造条件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搭建广阔发展平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院的发展一定能成为助大家展翅高飞的基石。相信大家能够利用所学、扎稳根基,在未来,或是为一台高危的手术提供一个理想的无菌环境,或是为高科技芯片制造提供一个洁净的生产车间,或是为飞船飞机提供一个舒适的机舱环境,或是满足一栋大楼里人们期许的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等等。总之,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与学习,西建大建环学子将掌握供热、通风、空调、制冷技术等科学原理、设计方法,学会亲身营造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春夏秋冬”。相信广大学子们定能将成就个人梦想与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积极贡献自身才智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