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强化”夯实党建根基 全面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a片网站 (简称“a片网站 ”)党委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的新路径,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推动党建工作与学院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2024年10月30日,学院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党委委员7人、纪委委员3人。目前,学院党委共有22个党支部,其中教工党支部5个,师生联合党支部2个,学生党支部15个,共有党员578名,其中教职工党员110名,学生党员468名。学院从事党建工作的专职队伍共11名,分别是:学院党委书记1名;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名,党委干事1名,专职学生辅导员7名。
学院党委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强化思想铸魂、强化组织驱动、强化融合创新”等“四个强化”全面夯实党建根基,激发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与组织支撑。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牢发展方向,提升政治领导力
坚定政治立场,把准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学院党委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构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党小组”三级联学机制,引导全院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发挥党委在统揽全局、推进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健全协同机制,推进党政深度融合,合力推动学院稳步发展。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同心同向,秉持“创新型、学习型、和谐型、国际化”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集体领导与党政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科学擘画学院发展蓝图与育人使命,坚定不移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道路。
二、强化思想铸魂,注重价值引导,提升思想引领力
筑牢信仰根基,抓实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抓好集中性主题教育,并推动其成果常态化长效化。精心组织学生党校、“青马训练营”红色研学等项目,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等开展联学共建与专题讲座,实现理论学习全覆盖。
创新育人载体,拓展思政教育路径。学院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课堂”,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形式推送时事政策、党史知识与先进事迹,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建科空间”官微连续多年获评校园最具影响力公众号。
发挥榜样作用,营造崇尚先进氛围。学院积极挖掘选树身边典型,以先进事迹感召师生奋发向上。“地下环境保障”师生党支部获评2023年省级标杆党支部,所属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并多次受央视专访;刘艳峰、王登甲教授等“三代学人”二十年如一日扎根雪域高原解决供暖难题的事迹获省级媒体头版报道;“赴西北典型地区调研太阳能利用实践团”获评全国优秀团队并获团中央表彰。此外,建科师生还荣获国家级优秀志愿者、全国百强实践团队、全国优秀调研报告、陕西省级标兵团队、陕西希望工程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全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
三、强化组织驱动,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组织凝聚力
优化组织设置,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学院党委立足各支部特点与实际,动态优化组织架构,规范完成支部换届,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平均年龄38岁,均为博士学位),并实施“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助推3个支部实现晋位升级,1个支部入选校级样板支部,示范效应显著。加强对工会、学生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按期组织换届,构建起权责明晰、运转顺畅的组织体系。
压实党建责任,健全闭环管理机制。学院党委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落实班子成员对接师生党支部,推动党建任务在基层落地见效。完善组织生活通报制度,抓实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形成“计划-部署-监督-考核”闭环管理体系。结合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持续加强领导班子与机关科室作风建设,提升治理效能,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与制度保障。
四、强化融合创新,打造“科研思政”品牌,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过程中,学院党委积极探索“科研思政”体系,借思政之“光”引领科研之“路”,做好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真正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严谨求实”科学态度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引领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学院依托传统学科优势,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环”“智能建筑”专业获批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邱均平排行榜”连续多年排名领先,并为我校建筑学等获评“A”类学科作出积极贡献,获学校“学科建设贡献奖”。
驱动科研创新实现新突破。学院锚定“建设大平台、打造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育大人才”目标,以党建共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院师生团队聚焦“双碳”与智能建造关键领域聚力攻坚,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近百项(包括国家重点、“杰青”“优青”等),相关成果获省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发表《Nature》子刊论文1篇(实现自然指数期刊零的突破)。
构筑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学院党委积极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严把人才引进政治关,常态化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新晋导师培训及教师沙龙等活动,助力教师全面发展。近年来引、育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7人次,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领军人才为旗帜、省部级骨干人才为支撑、青年后备力量为生力军的“金字塔型”师资队伍。
提升人才培养综合成效。在党委统领下,学院构建“建科信、智、礼、义”综合素质提升体系与全程化生涯教育体系,聘任各类导师200余人,建立“四大导师制”,完善“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格局。连续四年获校“五四红旗团委”,2025年获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支部等。面对行业波动,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升学率保持稳中有进。创新创业成果丰硕,累计获省级以上奖励511项,勇夺第十八届“挑战杯”特等奖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学院围绕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及欧洲知名学府的科研合作,牵头创立2个国际学术组织,获批3个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主办或承办多个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多届本学科“国际研究生夏令营”,汇聚全球专家学者,持续扩大学院与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展望未来,a片网站 党委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全过程,将党建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团结带领全体师生笃行实干、砥砺奋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创一流、争百强”目标和国家“双碳”目标实施贡献建科智慧与力量。

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710055
029-82203401